千萬巨額詐騙竟都在「這」發生?反詐騙警政署專家揭露最新詐騙趨勢
近年來,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反詐騙已成台灣全民運動!警政署成立「打詐儀錶版」揭露台灣詐騙現況,自2024年8-12月間,台灣民眾財產損失金額已累積超過552億,為幫助民眾有效識破詐騙手法,微康邀請警政署預防科林書立科長現身說法,本篇文章將分析 3 大常見詐騙手法,並提供 4 大防詐工具,讓你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一、再離譜的故事都有人信?詐騙集團比你更懂國際時事?
談到反詐騙,一定都會很好奇受害者背後的故事,先帶大家來看兩個案例:
突借「救命錢!」微康夥伴驚覺媽媽養老金不保
「 『我媽媽說這個是救命錢,如果沒有你就不要管!』一名微康夥伴因母親突向親戚借款意識到家人可能已經落入詐騙陷阱。詐騙集團為取信於長輩,透過通訊軟體輔助AI傳遞照片增加真實性、甚至長期透過電話噓寒問暖,補足長輩需要想要被關懷的心靈缺口。最終捏造救治孩童的故事騙取長輩錢財。即使微康夥伴最終用戲劇性的方式喚醒母親,百萬退休金仍一去不復返」
六旬美魔女為救真愛太空男損失破百萬
「日本一名六旬美魔女向警察報案表示自己遭到『國際戀愛詐騙』。起因是該名婦人透過網路結識一名『太空人』後相戀。太空男在言談間透露受困自己因故受困太空而無法回到地球與心愛的人見面,故希望婦人可以出資幫助兩人在地球團員。面對這樣離譜的劇情,婦人也抱持著半信半疑的心態上網求證,沒想到一經查證竟真的有太空人受困於宇宙的國際新聞。便在甜言蜜語中自願受騙上當」
在許多人看來,這些詐騙案例或許顯得荒誕不經,但現實卻是殘酷的——詐騙並非僅針對脆弱者,而是精準適配每個人的信任漏洞。許多受害者之所以陷入詐騙陷阱,往往並非因為缺乏反詐騙的意識,而是因為過於自信,誤以為自己能夠識破一切詐騙手法,卻未料到自己只是還未遇上「量身打造」的詐騙劇本。
當今的詐騙集團早已進化至產業化規模,甚至比一般民眾更熟悉國際新聞與市場趨勢,他們不僅善於偽裝,更懂得如何將最新的科技與心理操控手法結合,以極具真實感的情境引誘受害者上鉤。當人們試圖在網路上查證訊息,卻未意識到這正是詐騙集團預測的行為模式,無形中反而落入了對方設計的資訊迷宮。
值得警惕的是,詐騙集團已開始廣泛運用AI(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欺詐效率,例如利用AI生成圖像(AI-generated imagery)打造逼真的頭像、深度學習技術(Deep Learning)訓練機器人模擬真人互動,甚至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AI-driven algorithms)自動化數百甚至數千個虛假帳號,以最低成本與大量受害者同時展開對話。這些技術不僅降低了成本,更使得詐騙手法愈加難以辨識,進一步挑戰傳統的反詐騙機制。
在這場與科技並進的資訊戰中,唯有透過持續提升反詐騙的意識、強化AI識別技術與跨平台合作,才能真正建立新世代的智慧型反詐騙防線。
二、反詐騙必知三大詐騙腳本:了解詐騙集團如何操縱心理、獲得信任
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從情感勒索到虛假投資機會,每一種套路都經過精心設計,以下三種最常見的詐騙劇本:
反詐騙必讀腳本1:AI冒充親友,連臉都可以仿冒
這是詐騙集團最經典的操作模式之一——冒充親友、以情動人,營造出急需幫助的情境,透過情緒勒索讓受害者心生憐憫,進而匯款或提供個人資訊。此類假冒親友詐騙往往透過社交媒體或即時通訊軟體展開,話術真摯動人,甚至會以語音或AI變聲技術模仿熟悉的聲音,進一步降低防備心。
反詐騙必讀腳本2:情感詐騙,利用長期經營的情感陷阱
詐騙集團深諳人性,尤其針對單身族群或希望獲得情感慰藉的個人,透過長期培養信任來設計情感詐騙圈套。詐騙者透過交友平台、社群媒體或投資論壇接觸受害者,長期經營「友誼」或「戀愛關係」,在充分獲取信任後,便會開始引導受害者進入精心策劃的情感詐騙或戀愛詐騙騙局。
反詐騙必讀腳本3:利用投資心理,打造虛假財富夢想
當前最猖獗的詐騙模式之一便是假投資詐騙,詐騙集團以高額回報為誘因,利用所謂的「穩賺不賠」投資計畫吸引受害者上鉤。他們會透過假造成功案例、捏造交易數據、甚至提供短期獲利來營造假象,讓投資人誤以為找到了「一生一次的致富機會」,最終讓受害者因為貪婪和沉沒成本,持續投資大量金錢難以抽身。
三、打破對詐騙的既定印象,破解2大詐騙迷思
警政署長官分享的諸多資訊裡,打破了一般大眾對詐騙兩大迷思:
詐騙迷思1:只有長輩才會被詐騙?
許多人誤以為詐騙集團只會針對年長者,然而,根據警政署分享,年輕族群已成為詐騙案件的高風險群體,尤其是20歲至29歲的年輕投資人,更是目前登記詐騙案件中受害人數最多的年齡層。
- 為什麼年輕族群更容易受害?
- 高風險投資偏好:年輕人對於快速致富的機會較具吸引力,容易受高回報投資詐騙影響。
- 數位依賴度高:年輕世代習慣使用社群媒體、數位支付、線上投資,詐騙集團則透過這些管道接觸目標,並以情感詐騙、投資詐騙得逞。
- 防備心較低:部分年輕人自認「不容易受騙」,但詐騙集團往往利用高度擬真的手法,讓人誤以為是真實機會。
詐騙迷思2:有官方APP=安全無虞?
許多投資人誤以為只要下載了官方APP,就能確保交易安全,但事實上,根據警政署分享超過千萬詐騙案件往往就發生在這些「看似正規」的應用程式內。
- 詐騙集團如何利用APP行騙?
- 假冒金融機構APP:詐騙集團透過釣魚網站、社群廣告、甚至偽造Google Play或App Store頁面,誘導受害者下載假冒的投資或銀行APP,從而竊取個資與資金。
- 內建惡意程式:即使是從官方商店下載的APP,也可能暗藏木馬程式,能監控受害者資訊,甚至直接竊取資金。
- 高額詐騙案件多發生在「投資型APP」:許多假投資平台會提供短期獲利顯示,讓受害者加碼投入大量資金,最終發現平台無法提領,資金也無法追回。
四、4大反詐工具在手 你我不再失守
在數位詐騙手法層出不窮的時代,守護自身財務與個資安全已成為全民課題。除了提升個人防詐意識,善用強大的反詐騙工具,更能有效降低風險、防範詐騙,確保我們不輕易落入詐騙集團的圈套。以下4大反詐工具,能幫助你築起最堅實的安全防線。
- 165反詐騙專線:由警政署設立的 165反詐騙專線,是台灣最權威的反詐騙諮詢與舉報平台。不論是接到可疑電話、收到不明簡訊,或是不確定某筆投資是否安全,民眾都可以撥打165立即求助,獲取最新的詐騙資訊與預警機制。
- WHOSCALL:WHOSCALL是全球知名的來電辨識應用程式,可即時過濾詐騙來電、攔截不明號碼,並提供來電真偽資訊。
- MYGOPAN:是台灣本土最早的幾個事實查核單位之一。它的名稱來自台語的「麥擱騙」。MYGOPAN最初的目的是幫助年長家人和親友辨識不明資訊並揭露詐騙行為,除了建立一對一真人對談客服的 LINE 官方帳號外,還開發了快速比對訊息的智慧型聊天機器人,讓民眾能夠迅速查證收到的不明訊息。
- 打詐儀錶版:警政署推出的打詐儀錶板,提供全台最新的詐騙案件數據與趨勢分析,幫助民眾隨時掌握詐騙現況,定期參訪警政署打詐儀錶板保持反詐騙的機警,時刻提醒自己不落入詐騙陷阱。
延伸閱讀-透過微康社群,了解更多反詐騙資訊 |